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末日重生之工业总动员 > 第46章 失踪者

第46章 失踪者

这句话让蒋瑶彻底信服了,任何虚构都不可能编造出如此违背直觉却又自洽的科学细节。

她站起身在房间里踱步,某个瞬间她突然停在窗前,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

“我想去塔木盆地!”

她转身时眼中闪着某种炽热的光,“如果规则有型状,它必定会留下化石。我要亲眼看看这规则的化石。”

陈青微微皱眉,“那里现在还是荒漠。”

“正好。”

蒋瑶指向平板计算机上关于规则洼地的残存数据,“如果这些读数没错,那里应该存在宏观尺度的、违背常规地层串行的信息堆栈。我要在洼地消失前,为规则测年。”

她说“测年”这个字时,手指无意识地做出拿着采样工具的动作,象一个即将接触到最珍贵标准剖面的田野学家。

陈青注视着她眼中的光芒,轻轻点头,“三天后出发。不过记住,这次我们不是去送死。”

“当然不是。”

蒋瑶重新坐回床边,已经开始在平板计算机上勾画勘探方案,“这次我们要在规则崩塌前,找到解读这本地球最深层文档的方法。让规则洼地成为避难所真正的护盾!”

————————————

车队在无垠的沙海中颠簸前行,通往塔木盆地深处的路途,被无边的灰黄色调统治。车窗外,是亘古的沉寂与绵延的沙丘,只有车轮碾过砾石发出的单调声响打破这片空寂。

最终在一片看似与周遭别无二致的荒漠局域停了下来。

“就是这里了。”陈青推开车门,热浪和风沙瞬间包裹了他。

蒋瑶跟着落车,眯起眼适应着刺目的阳光和干燥的空气。

她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只有绵延的沙丘、稀疏的耐旱植物以及被风蚀的砾石。

这里的温度、风速、干燥度,都与他们一路行来的感受完全相同,没有任何突兀之处。她心中不禁升起一丝疑虑:这里真的有什么不同吗?

“感觉不到,对吗?”

陈青似乎看穿了她的想法,“用身体感受这个办法太粗糙了。规则的差异,体现在更精微的层面。”

他示意一名随行的技术人员激活了一套车载的高精度环境监测系统,数个传感器被布置在周围,开始采集数据。

起初,屏幕上跳动的气温、气压、湿度等数值,与外部基准点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蒋瑶的眉头微微蹙起。

“注意看能量波动背景值,”,陈青指向屏幕上一个不起眼的次级数据流,“还有,地磁微扰的频谱。”

技术人员将这两项数据的监测伶敏度调到最高,并开始与一百公里外的一个标准观测站进行实时比对。

渐渐地,差异显现了出来。

代表能量波动背景值的曲线,在外界是杂乱无章的、充满毛刺的噪声,仿佛收音机调频时的白噪音,而在这里,这条曲线变得异常平滑和干净。

并非没有波动,而是波动的幅度被某种力量极大地抑制了,呈现出一种近乎人工滤波后的规整。

更奇特的是地磁微扰数据。

通常地磁场会存在各种频率的微小扰动,源于太阳风、雷电活动乃至人类电网。

但在此地,特定频段出现了系统性且不自然的衰减。就好象有一层极细微的、无形的筛网笼罩着这片局域,过滤掉了某些来自宇宙的噪音。

“看到了吗?”

陈青解释道,“这里不是创造了一个舒适区,而是形成了一个缓冲区或者说滤波区。外界的物理规则在这里被柔化了,那些剧烈的、混乱的能量涨落和规则波动,被大幅平滑掉了。”

蒋瑶紧紧盯着屏幕,脑中飞速运转。

对于一个需要极端稳定环境的高精度工业复合体,或者一个旨在抵御未知规则冲击的避难所而言,这种看似微小、却直达本底的规则稳定性,其价值远超一个简单的恒温恒湿空间!它提供了一个对抗外界规则剧变的坚固锚点!

她深吸一口气,“我明白了”

她眼中闪铄着光芒,“它的优势不在于改变了什么,而在于没改变什么,它维持了一种内在的、超乎寻常的稳定性。这就象,就象在惊涛骇浪中,找到了一小片异常平静的水域,水本身没有不同,但运动的模式被改变了。”

————————————

“总统先生。”

阿尔德森将文档放在桌上,声音低沉,“关于《方舟协议》签署背景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巧合,主要集中3977年及此前三年。”

他翻开第一份文档。

“首先,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全球范围内几乎同步出现了一系列宣扬末日审判与神圣救赎的极端教派。与通常宣扬核战末日或宗教天罚的团体不同,这批教派的显著特点是,他们宣称将有一场伟大的筛选或无声的清算。”

阿尔德森指着几张黑白照片和泛黄的传单复印件,上面印着诸如“被选中者将步入新纪元,馀者皆化尘埃”、“末日没有火焰与巨响,唯有永恒的静默”等标语。

“他们强调末日并非由人类之手引发,而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近乎自然法则般的净化过程。

信徒们被告知,唯一的生路就是追随知晓真相的使者,等待在注定到来的那一天获得救赎。

这些教派在七十年代末达到顶峰,其组织严密,传播速度惊人,随后在八十年代又迅速衰落,仿佛完成了某种播种的任务。”

他打开第二份更厚的文档:

“而更实质性的异常在这里,与这股邪教浪潮同期,全球报告的离奇失踪人口激增。根据我们能汇总到的各国官方统计,从3974年到3977年底,累计至少有三万人被列为此类失踪。”

他抽出一份合众国调查局当年的内部评估报告,“失踪者多为青壮年,身体健康,通常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或知识背景,如工程师、技术工人等。他们失踪得毫无征兆,几乎不留痕迹,当时的调查最终都陷入僵局。”

阿尔德森将两份文档并排放在施特朗面前,语气前所未有的凝重:

“总统先生,将这两件事与《方舟协议》联系起来看:全球范围内出现预言某种非传统末日并进行人员筛选的邪教浪潮;同时期,大量精英人口离奇消失;而鲁道夫总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签署了这份旨在应对重大未知危机、不惜让渡内核国家资产的协议。”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压得更低,几乎如同耳语:

“我们不得不产生一个令人极度不安的推测:鲁道夫总统及其内核圈层,在当时可能接触到了某种极其严峻的情报或警告。那些邪教,可能是在某种意志引导下,进行的前期舆论准备或人员筛选机制。而那数万失踪人口,他们或许并非失踪,而是被系统性转移和储备了,作为应对危机的种子。”

施特朗总统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这个推测如果成立,意味着一个跨越了数十年的、庞大而隐秘的计划早已激活,而《方舟协议》仅仅是这个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

“查!动用一切资源!”

施特朗的声音带着一丝寒意,“我要知道那些失踪者的最终去向!更要弄清楚,当年到底是谁,向鲁道夫揭示了这一切!”

————————————

求推荐票哇!

马上到十万字了,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在追读,如果觉得这本书还能入眼,麻烦投张推荐票吧,让我知道这条路上,至少还有你们的陪伴。

你们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