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末日重生之工业总动员 > 第37章 算力总动员 上

第37章 算力总动员 上

他们关注的不再是哪些生物消失了,而是岩层中那些微妙的特定同位素比值的瞬间漂移,石英等矿物晶格的微观应力纹路,这些在过去被视为噪音的数据,被全部拎出来,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深岩工程的超级计算机被轮回团队借用,日夜不停全负荷运转,它不再仅仅仿真气侯或地霸,而是运行着一个名为规则扰动回溯模型的庞大数据。

突破始于一个深夜,一位年轻的地球化学家在对恐龙灭绝层的数据进行最后一次复核时,发现一种奇特的双峰分式模式,这种异常与撞击模型完全不符,却与超级计算机仿真的某一种低强度规则波动的预测结果高度吻合。

“看这里!”

他几乎是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声音嘶哑地喊道,“这不是撞击!这是这是撞击之后,规则留下的馀波!”

这个发现象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

项目组立刻将这种新模式作为新的探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扫描,以此验证普适性,查找是否存在同样的规则馀波,这能证明规则波动并非恐龙灭绝时期的特例,而是地球历史上可能周期性或偶发性的现象。

一旦确认这种模式是规则波动的可靠标志,轮回项目组就可以利用它,像用ct扫描人体一样,对全球范围内的特定地质层位进行扫描,通过分析这种异常信号在不同地区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具体表现形式的细微差异,来反推和绘制出当年那次规则波动在地球上能量和影响力的分布图。

在绘制出的规则伤害图谱上,那些信号异常微弱甚至完全缺失的局域,就极有可能是他们苦苦查找的规则洼地。

这些地方在远古的规则风暴中受到的冲击最小,如同风暴眼中的平静局域,它们最有可能在未来的灾难中,为人类提供宝贵的庇护场所。

这项扫描工作的计算须求是指数级增长的,其背后需要的模式识别、大数据比对和物理反演计算,已经远远超出了轮回项目组现在使用的超级计算机的能力范畴。

两天后,轮回项目组的实验室里,紧张期待的气氛几乎凝成实质,庞大的地质数据集和新构建的规则扰动回溯模型终于被导入天河三号超级计算机,开始全速运算。

巨大的屏幕上,代表超级计划机进程的璀灿星河——那由无数闪铄光点组成的数据流——几乎完全停滞了,只有零星几个光点在顽强跳跃,如同风中残烛。

“什么情况?”

即便蒋瑶对超级计算机的具体运作是外行,也看出来情况不对,这绝不是正常的计算波动。

超算小组的负责人,一位头发凌乱的年轻计算物理学家周百力,垂头丧气地说道,“模型数据太大,天河三号的现有算力已经满载,按照这个进度,完成全球扫描和识别,需要至少两年。”

“两年?”

实验室里响起几声压抑不住的惊呼。

蒋瑶的心猛地一沉,她是少数清楚末日倒计时的人之一,别说两年,现在连两个月的时间都不可能留给她们。

“瑶瑶,怎么办?”,陈芳菲焦急地拉着蒋瑶的手,“要不,向上面汇报一下,从哪借点算力过来?”

周百力苦涩地摇摇头,语气中充满了无力感,“借一点算力?没用的,杯水车薪罢了,除非把全国所有的超算中心的算力,甚至那些大型商业云平台的资源都集成起来,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他说到这里,自己都觉得这想法荒谬得不切实际,沮丧地低下头。

每一台超级计算机都承担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任务,怎么可能为了他们这一个项目而停下所有工作?

这个石破天惊的发现,如同一把钥匙插入锁孔,虽然转动了,但要推开那扇通往安全屋的大门,还需要一股更强大的算力洪流来提供最后的推力。

气氛从两天前发现突破时的狂热与希望,瞬间跌到了冰点。对于新入职的六位新人来说更是闷头一棍,这些天凭着一腔热血没日没夜地加班处理数据,却没想到是这个这样的结局。

事关重大,蒋瑶还是如实向顶头上司刘一兵做了紧急汇报。

十五分钟后,洪炉计划指挥中心。

胡启丰桌上的电话响起,他拿起听筒,刘一兵言简意赅的汇报从另一端传来。

“情况就是这样,胡总。轮回项目找到了关键突破口,但现有算力远远不足,完成计算需要两年,我们等不起。他们需要需要几乎是全国范围的算力支持。”

胡启丰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没有询问细节,没有质疑可能性,只是在放下刘一兵的电话后,拔通了陆致光的电话:

“通知所有国家级超算中心,联系信息部,激活所有可调用商业计算资源。”

“我不管他们之前在执行什么任务,从现在起,洪炉计划优先级最高。”

“七十二小时内,我要看到一条通往轮回项目组的算力高速公路!”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前所未有的全国算力总动员,就此拉开序幕。

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轮回项目组内部激起了滔天巨浪。

当周百力用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斗声音,宣布了胡启丰主任的决定时,整个实验室先是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即“嗡”的一声炸开了锅。那些和陈芳菲一样新入职不久的年轻研究员们,个个目定口呆,脸上写满了这不可能。

“调用调用全国算力?所所有国家级超算中心?”

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男生结结巴巴地重复着,仿佛在确认自己是否听错了某个量级。

“还有商业云计算资源?全部?”

另一个女生喃喃自语,她辅修的是计算机专业,比旁人更清楚这意味着要协调多少利益各异、技术路线不同的商业巨头,这其中的复杂和艰难,远超技术本身。

他们这些刚从校园出来的菜鸟,过往的科研经历无不是围绕着如何争取有限资源展开的,为了借用某台仪器需要排队数月,为了节省经费在硬件选择上反复权衡这才是他们认知中的科研常态。

而现在,他们亲耳听到,为了他们这个刚刚成立的新项目,国家竟然要以最高优先级,强行集成全国最顶尖的计算资源,只为给他们铺就一条专属的算力高速公路!

这种手笔,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对科研支持的想象极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